您的位置:首页新闻资讯【德源香厂】分享:沉香篆香的历史:从唐代香宴到现代雅事,一炉香里的千年传承

【德源香厂】分享:沉香篆香的历史:从唐代香宴到现代雅事,一炉香里的千年传承

2025-08-15新闻资讯

“绿蚁新醅酒,红泥小火炉”——如果说唐诗里的“小火炉”是冬日的温暖,那么宋词里的“篆香”便是文人的精神灯塔。从唐代宫廷的香宴到明清文人的书斋,沉香篆香不仅是一种用香方式,更是一部浓缩的东方生活美学史。

“绿蚁新醅酒,红泥小火炉”——如果说唐诗里的“小火炉”是冬日的温暖,那么宋词里的“篆香”便是文人的精神灯塔。从唐代宫廷的香宴到明清文人的书斋,沉香篆香不仅是一种用香方式,更是一部浓缩的东方生活美学史。

一、唐代:沉香篆香的“初露锋芒”
沉香与篆香的结缘,最 早可追溯至唐代。据《香乘》记载:“唐宫中,每岁除夕,以沉香雕篆为‘福’‘寿’字,燃于殿中,谓之‘香篆除岁’。”当时的沉香是皇家贡品,只有皇室能享用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《题座隅》中写道:“暖拥红炉火,闲搔白发头。”这里的“红炉”旁,大概率燃着一炉沉香篆——用沉香粉在铜炉中雕出花纹,点燃后香雾缭绕,既是驱寒,更是雅趣。

冷知识:敦煌莫高窟第 17窟(藏经洞)的壁画中,绘有唐代贵族“燃香篆”的场景:侍女手持铜炉,炉中香雾呈螺旋状升起,炉边放着雕刻精美的篆模,印证了沉香篆香在唐代的流行。

二、宋代:文人“香事”的巅 峰,沉香成“雅文化”符号
到了宋代,沉香篆香从宫廷走向民间,成为文人“四般闲事”(点茶、焚香、挂画、插花)的核心。苏轼在《和子由蚕市》中写:“蜀人衣食常苦艰,蜀人游乐不知还。千人耕种万人食,一年辛苦一春闲。闲时尚以蚕为市,共忘辛苦逐欣欢。去年霜降斫秋荻,今年箔积如连山。破瓢为轮土为釜,争买不翅金与纨。忆昔与子皆童丱,年年废书走市观。市人争夸斗巧智,野人喑哑遭欺谩。诗来使我感旧事,不悲去国悲流年。”诗中虽未直接写香,但宋代文人的书房里,必然有一炉沉香篆相伴——他们用篆香计时(一炉香约燃1小时),写文章、作画时,香雾是“无声的计时器”。

关键转折:宋代《香谱》(赵佶著)首 次系统记录了“篆香法”:“用范模印香,如‘福’‘寿’字,以沉水香为主,佐以檀香、龙脑,调和成粉,印于炉中。”这标志着沉香篆香从“经验用香”升级为“标准化工艺”。

三、明清:沉香篆香的“平民化”与“精细化”
明清时期,随着海上贸易兴盛,沉香输入量增加,篆香从贵族专属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。明代《遵生八笺》记载:“家常可用榆木模、竹模印香,香粉以海南沉为主,佐以少量麝香,取其清而不燥。”清代《红楼梦》中,黛玉进贾府时,贾母房中“炉内焚着沉水香,篆烟袅袅”,宝玉的书房里更有“古铜炉,内焚奇楠香篆”——连丫鬟袭人的妆匣里,都备着“小铜炉,装着芽庄沉香粉,每日清晨点一炉”。

民俗演变:民间将沉香篆香与节庆结合,如春节印“吉祥纹”,中秋印“月兔捣药”,冬至印“八卦图”,香雾不仅是气味,更成了传递祝福的“香媒”。

 

【免责声明: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上述内容源于公开信息,可能存在不准确性,仅供参考。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**时间删除内容!】

信息发布:今日头条

信息来源:沉檀记

来源链接:https://www.toutiao.com/article/7523464518459228698/?log_from=08bfe86aed2858_1755222400469

部分图文转载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。如内容中如涉及加盟,投资请注意风险,并谨慎决策

上一篇
下一篇

Copyright © 四川省郫县德源香厂 版权所有||技术支持:万商云集|企业资质

Copyright © 四川省郫县德源香厂 版权所有||技术支持:万商云集|企业资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