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新闻资讯【德源香厂】分享:篆香入画:炉上刻的是香,心里藏的是诗

【德源香厂】分享:篆香入画:炉上刻的是香,心里藏的是诗

2025-08-13新闻资讯

北京故宫的文物修复室里,修复师正用细毛刷清理一件明代铜香炉。炉身的包浆被慢慢拭去,露出底部刻着的“松竹梅”篆模纹路——这炉香,曾陪着某位皇帝在冬夜读书,曾见证过文徵明与友人的雅集,如今虽静默无声,却在炉身的每一道刻痕里,藏着一段“香与画”的往事。

一炉香雾,半幅丹青
北京故宫的文物修复室里,修复师正用细毛刷清理一件明代铜香炉。炉身的包浆被慢慢拭去,露出底部刻着的“松竹梅”篆模纹路——这炉香,曾陪着某位皇帝在冬夜读书,曾见证过文徵明与友人的雅集,如今虽静默无声,却在炉身的每一道刻痕里,藏着一段“香与画”的往事。

篆香的魅力,在于它能将“香”与“画”融为一体。炉中的香雾是流动的画,炉身的模纹是凝固的诗,两者相遇,便成就了东方含蓄的美学。

一、篆模:炉上的“微型画廊”
篆模是篆香的“灵魂画布”,它的纹样堪称“微型画廊”。
吉祥纹:常见的是“福”“寿”“喜”字,多刻于宫廷香炉。清代乾隆御制的“百福炉”,篆模由100个不同字体的“福”字组成,香燃尽时,100个“福”字在香灰里连成一片,寓意“百福具臻”;

山水纹:文人偏爱的“松风”“竹露”“溪山”,多刻于书斋香炉。明代文徵明的“停云馆”香炉,篆模是“溪山行旅图”——香雾沿山路攀升,像极了画中挑担的行人;

花鸟纹:闺阁女子的“并蒂莲”“双鸾”“蝶恋花”,多刻于妆匣香炉。《红楼梦》里黛玉的“潇湘馆”香炉,篆模是“芙蓉双鹭”,香雾升起时,仿佛能看见芙蓉花在风里摇曳,白鹭从水面掠过。

二、香雾:流动的“水墨丹青”
如果说篆模是“凝固的画”,香雾便是“流动的墨”。
沉香的香气轻盈,香雾升起时会像“淡墨晕染”;檀香的香气厚重,香雾会像“浓墨重彩”;奇楠香的香气甜暖,香雾会像“焦墨破色”。更妙的是,香雾会随空气流动“变形”——遇到风,它会散成“云纹”;碰到障碍物,它会绕成“回纹”;燃到模子边缘,它会“收笔”成“飞白”。

明代画家徐渭曾在《香事图》里题诗:“炉烟袅袅似云行,半幅丹青半幅情。”说的正是香雾与画的关联。他的画室里常点“山水纹”篆香,香雾的流动给了他灵感,画出了《墨云图》《溪山雨意图》等名作。

三、香与画的“双向奔赴”
香与画的关系,是“互相成就”的。
一方面,画为香提供了灵感。宋代《千里江山图》问世后,工匠们依着画中山水的脉络设计了“江山纹”篆模,香燃尽时,香灰的分布竟与画中山脉的走向高度重合;另一方面,香为画增添了意境。元代画家倪瓒的《六君子图》,画面清冷空寂,据说他作画时总点“寒梅纹”篆香,香雾的清冽让他在画中更能捕捉“疏影横斜”的韵味。

四、当代艺术:香与画的新碰撞
如今,香与画的融合有了更现代的表达。
上海双年展曾展出过一组“香绘装置”:艺术家将篆模刻成抽象画图案,点燃后香雾在展厅里流动,与墙上的投影画重叠,形成“动态的水墨”;杭州的“香事艺术展”里,匠人用香灰在宣纸上作画——先将篆香灰收集,再用胶水固定在纸上,竟形成了类似“泼墨”的效果;甚至年轻人的“手账”里,也开始流行“香绘打卡”:点一炉“樱花纹”篆香,等香灰落下,在手账本上拓印出花瓣形状,记录“春天的味道”。

结语:香是画的魂,画是香的影
从故宫的古香炉到当代的艺术展,篆香与画始终是“一对佳人”。炉上的模纹是画的起点,流动的香雾是画的延伸,两者共同诉说着东方人对“美”的理解——美不在“刻意”,而在“自然”;不在“永恒”,而在“刹那”。

下次点一炉篆香时,不妨多观察一会儿:看香雾如何在空气中“作画”,看灰烬如何在炉边“落款”,你会发现,每一炉香都是一幅独 一无 二的丹青,而我们,都是这幅画的“欣赏者”与“创作者”。

 

【免责声明: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上述内容源于公开信息,可能存在不准确性,仅供参考。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**时间删除内容!】

信息发布:今日头条

信息来源:沉檀记

来源链接:https://www.toutiao.com/article/7532849096923791891/?log_from=7dabc1c6014cf_1755133566275

部分图文转载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。如内容中如涉及加盟,投资请注意风险,并谨慎决策

上一篇
下一篇

Copyright © 四川省郫县德源香厂 版权所有||技术支持:万商云集|企业资质

Copyright © 四川省郫县德源香厂 版权所有||技术支持:万商云集|企业资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