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新闻资讯【德源香厂】分享:雅室焚香:传统文人的闲情雅事,都市中人的清隐之法。

【德源香厂】分享:雅室焚香:传统文人的闲情雅事,都市中人的清隐之法。

2025-05-20新闻资讯

书房作为古往今来,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地方,能安放一个人的心灵。书房无须大,容身即可;器物不求精,悦已就行。无论外面如何喧嚣,进入这个小小的空间,宛如到了一片净土,「一几一椅一榻,酣睡写读」。朝有林鸟,翻书惊宿露;暮着月色,搁笔落花香。

书房作为古往今来,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地方,能安放一个人的心灵。书房无须大,容身即可;器物不求精,悦已就行。无论外面如何喧嚣,进入这个小小的空间,宛如到了一片净土,「一几一椅一榻,酣睡写读」。朝有林鸟,翻书惊宿露;暮着月色,搁笔落花香。

书房也称书斋,《说文解字》中谓:「斋,洁也」。在古人看来,书房具有高洁清雅之意,身入书房,当神情俱静,心怀一种虔诚的自律。这一点,从古人的书房名号中可见一斑,其远者如刘禹锡之「陋室」,陆游之「老学庵」,其近者如梁启超之「饮冰室」,周作人之「苦雨斋」,无一不是对自我的一种鞭策与自省。说书房奢 侈,体现在文人对自我的陶养,它远胜于物质与声色所带来的欢愉。小小的书房之地,可修气质、齐涵养、寄精神,俨然一个洞天世界。

自古及今,书房并无一 定之规。富者可专门筑楼,百间朗朗,插架三千,藏书万卷。而贫者哪怕只有一室,室仅一席,亦可寄托无 限的深情。

书房不必太大,有几架书,一桌、一椅、一盏灯,就有了规模,就有了于日常中沉思静悟、安顿心灵的所在。

对中国文人而言,书房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它本身。书房不仅是文人的精神家园,也是现代人的精神栖居地。对我们来说,外面的世界越嘈杂虚无,越需要书房来固守本心。人生天地,须臾过隙。淡淡空尘,琴书消忧。愿得书房一间,不求广厦千万间。

在文人的诸多雅兴之中,尤以焚香为最:书房夜读,红袖添香;闺房佳人,熏香为伴;钟鸣鼎食之家,必 备香食香药……可以说,燕居焚香,不仅成为文人的一种生活方式,更渗透在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
文人对香的情结从屈原在《离骚》中描写香草香木就开始了,后世之人,诸如陈敬、周家胄,再到苏东坡、陈继儒……都曾沉浸甚至痴迷其中,这在他们小说笔记、诗词文章中处处可见。陈继儒就曾在《小窗幽记》中写道:“净扫一室,用博山炉爇沉水香,香烟缕缕,直透心窍,最令人精神凝聚”。青烟袅袅,无事静坐,在馨香满室中,不觉就忘却尘心,进入到一个朴素的生命境界中。

焚香之事,若伴之以他趣,又别具一番滋味。古人云:“余尝净一室,置一几,陈几种快意书,放一本旧法帖,古鼎焚香,素麈挥尘,意思小倦,暂休竹榻”。静坐书房,焚一炉香,眼观翰墨,手握秋毫,耳闻雅谈,这份超然物外的情怀,既闲远,又散淡,透着一种别样的清欢。

春日以至,若能在书斋之中获得一份清静,则尘心可慰。而焚香一事,最助此情。明代文人曰:“香之为用,其利最溥。物外高隐,坐语道德,焚之可以清心悦神。”虚室焚香,心随飘渺,生活诸事,皆生得几分幽趣,真妙不可言!

“无菖蒲,不文人”。菖蒲,作为花草四雅之一,自古以来就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。从苏东坡到陆游,从金冬心到吴昌硕,都是所谓的“蒲痴”。菖蒲也是四雅之中唯 一不以姿色示人、不以花香诱人,纯粹赏叶的植物,原本生于山涧的菖蒲,因其飘逸脱俗之姿、常青淡雅之色、淡泊潇洒之魂被文人们请入书房雅室,立在案头一隅,不言不语,却占据着文人心中,不可或缺的精神角落。

灵草翠嫩清雅,蒲叶清瘦,飘逸脱俗,丝毫没有富贵气。宛如“君子”,蒲草本无心,人可附之魂 ,古人云“忍苦寒,安淡泊,伍清泉,侣白石。”正因其傲、幽、坚、淡的品格,被文人迁居院中、栽植庭下、供设案头,成为文人心中感物喻志的象征。

宋人释正觉有诗谓:“濯足沧浪岁寒事,终来清友石菖蒲”。小斋之中,有菖蒲为伴,可以悦目;轩室之内,有菖蒲为友,可以赏心。

茶在我国饮用的历史源远流长,早已成为待客及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。茶“兴于唐,盛于宋”,自唐代茶圣陆羽撰写的《茶经》问世之后,文人寄情山水赋诗作画时,茶就成为好的佐伴之一。

文人饮茶,注重一个“品”字,历史上有诸多诗词歌赋、妙笔丹青描绘饮茶的环境及精神追求。如唐代元稹的《一七令·茶》中就直接表述出人们对茶的喜爱,还更进一步说不但夜晚要喝茶,而且早上也要饮茶。而唐代刘贞亮在其《饮茶十德》中认为:茶可以“雅志”,也可以“修身”。

到了宋代,茶不仅是单单的饮品,更是被赋予更多的精神内涵与文化气息。苏东坡的《汲江煎茶》一诗中,通过对汲水、舀水、煮茶、斟茶、喝茶到听更的细腻描写,反映出自己被贬后的心理。而在其《和钱安道寄惠建茶》一诗中,以诗和茶隐喻了君子品性和风范。

明代的茶文化蓬勃发展,散茶开始流行起来,饮茶的方式也由繁琐的煮茶法演变成沦泡法,这种变化也更符合明代文人的精神追求。文人们借用品茶活动融入哲理、伦理及道德,通过煮茶、泡茶、品茶来修身养性,品味人生,参禅悟道,达到传统文化一直推崇的“物我两忘”与“天 人合 一”之境界。

我国的传统茶道精神在一 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社会的人文精神及品质。陆羽在《茶经》里提到“精行俭德”,说茶的美好品质应与品德美好之人相配。近代茶学家庄晚芳则提出了“廉美和敬”,他认为可以一杯清茶来推行清廉与勤俭,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。

品茗激发了文人们以平淡朴素的风格对自然风物进行细致描写,探究其本质及精神,同时茶道也主张人要摒弃浮躁和物质的束缚,追求心里的“静”,所以这也让品茗成为文人修身养性、超脱俗世的重要途径。

 

【免责声明: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上述内容源于公开信息,可能存在不准确性,仅供参考。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**时间删除内容!】

信息发布:今日头条

信息来源:沉香品鉴

来源链接:https://www.toutiao.com/article/7500655897727779339/?log_from=f0cfd8d8b59c68_1747702060937

部分图文转载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。如内容中如涉及加盟,投资请注意风险,并谨慎决策

上一篇
下一篇

Copyright © 四川省郫县德源香厂 版权所有||技术支持:万商云集|企业资质

Copyright © 四川省郫县德源香厂 版权所有||技术支持:万商云集|企业资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