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新闻资讯【德源香厂】分享:和合香:藏在一缕轻烟里的东方“和道”

【德源香厂】分享:和合香:藏在一缕轻烟里的东方“和道”

2025-10-11新闻资讯

晨起时案头熏香漫过窗棂,端午时香囊缀在衣襟边角,逢年过节的祭祀案前、禅堂寺院的晨钟暮鼓里,香从未缺席中国人的生活。它可入烟火,祛居家异味、驱蚊虫疫气,用香汤沐浴、香灸养身,甚至藏进糕点茶饮成了“香食”;也可登雅堂,是文人雅士案头的清玩,伴着参禅论道、品茗读书,以一缕烟牵起内修外达的心思。

晨起时案头熏香漫过窗棂,端午时香囊缀在衣襟边角,逢年过节的祭祀案前、禅堂寺院的晨钟暮鼓里,香从未缺席中国人的生活。它可入烟火,祛居家异味、驱蚊虫疫气,用香汤沐浴、香灸养身,甚至藏进糕点茶饮成了“香食”;也可登雅堂,是文人雅士案头的清玩,伴着参禅论道、品茗读书,以一缕烟牵起内修外达的心思。

若说单味香是香料的本真流露,那“和合香”便是古人用智慧织就的香之大成。这份技艺的根基,早在汉代便已扎稳——彼时香不只是“好闻”的物件,更融入礼法体系,成了“和道”的具象载体。《汉官仪》里记载,尚书郎入值宫中时,皇帝会赐香“以辟恶气”,朝堂之上的香礼、祭祀时的香仪,皆有固定规制,从选香到用香,每一步都暗合“礼”与“和”的分寸,这便是“和香”早的模样。

到了南北朝,和合香的技艺迎来一次“破圈”。佛教东传时,鸠摩罗什等高僧不仅译经弘法,更带来了西域的供养香方,比如用于佛事沐浴的“五香汤”,以沉香、檀香、丁香等配伍,后来渐渐融入民间养 生;与此同时,海陆丝绸之路打通了香料的“引进通道”,安息香从波斯而来,龙脑香自南洋而至,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铜熏炉里,至今还残留着当年外来香药与本土香料混合的痕迹。这些外来香方、珍异香料,没与本土文化相悖,反倒和中医香疗理论、道家五行养 生观撞出了火花——中医讲“治未病”,道家重“阴阳平衡”,三者糅合之下,和合香不再只重香气,更添了“养身”的内核,种类也从寥寥数种,拓展到兼具熏、佩、食、疗的多元形态。

古人论香与养身,总绕不开“脾”与“气”的关联。中医里说“心为先天君火,火生土,土属脾”,脾是后天气血生化之源,就像家里的“粮仓管家”,既要运化水谷,又要疏导水液,一旦脾失健运,便容易气血不足、情志郁结。而和合香的辛温之性,恰好能应和“灸火燥脾”的养 生逻辑——不是猛火强攻,而是以一缕香气缓缓“升脾健行”,就像给滞涩的脏腑添了股动力,让气血轮转起来,这便是古人说的“坤德浩养乾元”,以香为媒,固本培元,让阴阳归于平衡。

要酿出一炉好的和合香,从选料到成香,每一步都是“和”的修行。我国常见的芳香类药物约四百余种,藏着自然的多样馈赠:动物性香料多是生灵的“馈赠”,比如林麝分泌的麝香(现多为人工合成,护佑珍 稀 动物)、抹香鲸排泄物凝结的龙涎香;植物性香料则遍布草木的根茎花叶,沉香是瑞香科树木受创后凝结的“心血”,檀香是檀香科树干的核心精华,就连寻常的艾叶、苍术,也是和合香里的“常客”。

选好香药只是开端,更关键在“炮制”与“窖藏”——沉香要剔除白木,只留结香部分,否则杂味会扰了香韵;檀香需切片后阴干,避免阳光直射破坏香性;有些香药还要用酒、蜜炮制,既能中和烈性,又能让药性更好地释放。炮制完成后,不是立刻成香,而是要“窖藏”三月乃至更久,就像酿酒般让多味香药的药性慢慢融合,待开窖时,原本各自浓烈的香气早已变得醇和,这便是“和香”的精髓:不是简单叠加,而是让每一味香都藏其性、显其长,最 终归于“和”。

如今提起“和香”,不少人觉得陌生,可细想便知,我们日常接触的香,十之八九都是和合香。只是这“和”字,远不止“混合”那么简单——它是东方哲学的核心密码,《礼记·中庸》说“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”,和合香的配伍,恰是这份“中和”的缩影:单一檀香过烈,便加沉香以沉敛;艾叶味冲,便配丁香以柔润,就像古人处世“和而不同”,不泯灭个性,却能达成整体的平衡。

古人用香,先重“修德”,再谈“养身”。所谓“万古留香”,留的从不是香料的气息,而是人的道德圆满。传统文化里常分“本性”与“本命”,多数人执着于“本命”的康健长寿,却忘了“本性”的升华——用香时沉下心来,闻香气起落,观烟影聚散,其实是在与自己的内心对话,这便是香气“**”的深意:一层是天地自然的“气”,庄子说“人之生,气之聚也”,董仲舒讲“天地之气合而为一,分阴阳、判四时”,香是天地之气的凝结,能与人体之气相通;另一层是人心修养的“气”,孟子说“善养浩然之气”,医书里也分戾气、祥气、和气,香的“和气”,正是滋养心性的养分,明清鼠疫横行时,民间便用苍术、艾叶熏烧,既辟疫气,也安人心,便是“**”的鲜活实践。

真正让和合香超越“实用”,成为东方艺术与“道”的载体,离不开古代文人的情思灌注。宋代黄庭坚是出了名的“香痴”,他不仅自己调配“山谷香”,还写下《香之十德》,说香能“感格鬼神、清净心身、能除污秽、能觉睡眠、静中成友、尘里偷闲、多而不厌、寡而为足、久藏不朽、常用无障”,把品香从“闻味”升华为“修心”;明代文徵明常在玉磬山房,与友人围坐熏炉,品自己调的和合香,谈诗论道间,一缕烟便牵起了对万物的感悟。就像明代屠龙所说:“和香者,和其性也;品香,品自性也。自性立则命安,性命和则慧生,智慧生则九衢尘里任逍遥。”

如今再拾和合香,不是复古的噱头,而是重拾古人“和”的生活智慧——不必追求珍 稀香药,哪怕用苍术、艾叶简单调和,熏一室清香,也是在寻“身心之和”;不必效仿文人雅集,哪怕独坐案前,看烟影漫卷,也是在品“自性之安”。这缕从汉代飘来的香,藏着东方人的生存哲学:以和为贵,以香养性,方能在烟火与雅致间,寻得一份自在。

 

【免责声明: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上述内容源于公开信息,可能存在不准确性,仅供参考。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**时间删除内容!】

信息发布:今日头条

信息来源:沉香收藏品鉴

来源链接:https://www.toutiao.com/article/7559584636481962496/?log_from=75aafa5594203_1760164762749

部分图文转载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。如内容中如涉及加盟,投资请注意风险,并谨慎决策

上一篇
下一篇

相关推荐

Copyright © 四川省郫县德源香厂 版权所有||技术支持:万商云集|企业资质

Copyright © 四川省郫县德源香厂 版权所有||技术支持:万商云集|企业资质